俗话说,“安居方能乐业”,居住品质直接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家居环境要求的提升,装修纠纷也日益增多。近日,穰东法庭高效调解一起因吊顶脱落引发的装饰装修合同纠纷,促成双方当场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避免了不必要的鉴定成本。
原告郭某与被告鲁某经中间人牵线搭桥而结识。双方约定,由原告出资采购装修材料,被告负责对原告房屋进行吊顶施工。施工结束后,原告依照约定向被告支付了劳务费用。一天,原告家中的吊顶毫无征兆地突然掉落,致使原告的家具及其他物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事发后,原告通过中间人多次尝试与被告沟通赔偿事宜,被告却始终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无奈之下,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受理此案后,第一时间与被告鲁某取得联系,了解到被告拒绝赔偿的主要缘由是其认为工程已经完工,后续出现的损失理应归原告自行承担。随后,法官又联系了原告。原告则坚持认为,尽管工程已经结束,但由于被告装修质量未达标而造成的损失,被告理应赔偿。双方矛盾尖锐,互不相让,甚至都提出要对涉案装修房屋进行鉴定,希望依据鉴定结果来判定责任归属。
法官综合考量双方的诉求与辩论内容,并结合现场实地勘验的情况后,意识到倘若进行鉴定,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况且,本案的事实经过与责任划分其实较为清晰,于是,法官多次组织双方开展 “背对背” 调解工作,耐心地向双方阐明鉴定所需投入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法官还结合自身的装修经验,苦口婆心地劝解原、被告双方,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以平和的方式化解此次纠纷。
经过法官多次在现场以及通过电话不懈地沟通协调,双方最终各退一步,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向原告赔偿因吊顶掉落所造成的损失8000元,且双方约定就此事件不再产生任何其他纠纷。协议达成后,被告当场便一次性向原告支付了8000元赔偿款,这起案件也得以圆满地画上句号。
近年来,房屋装修引发的纠纷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人的“乔迁之喜”就这样变成了“头疼之事”。为有效避免装修纠纷,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官在此特别提醒广大群众:在挑选装修承揽人时,务必查看对方的相关资质证书,以此确认其是否具备专业的从业资格;务必签订书面合同,清晰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内容应涵盖施工范围、工期、价款、付款方式、验收时间、付款时间、违约责任,以及具体装修材料的品牌和型号等关键信息。与此同时,要妥善保管好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证据,比如装修合同、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支付凭证等,以便在需要维权时能够顺利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