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润今、重塑空间,召稼楼古镇改造提升进行时

紧闭的商铺木门,连绵高亢的蝉鸣穿透街巷,烈日下的上海市浦江镇召稼楼古镇格外安静……在这里,召稼楼城中村改造提升项目正有序推进。通过改造提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实现宜游宜业宜居,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创新实践 探索差异化

形态破旧的砖木结构建筑;卫生、排水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在周边临港以及浦江新中心区域建成区的包围下,召稼楼古镇破旧的形态与之形成鲜明反差。

召稼楼古镇是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也是“十四五”重点旅游投资项目。召稼楼古镇改造提升项目目前正在持续推进中,该项目采用闵行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的改造方式,遵循文化唤醒、自然融合、城市焕新的理念,采用“整体定位、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运营”的发展模式。

 

“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作为上海农耕文化发源地,拥有800年历史的召稼楼古镇留下了“教民农耕垦荒楼”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农耕文化主题,探索古镇差异化发展模式。开发农耕体验项目,与革新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田合作,开辟游客农作体验区域,增设农田亲子体验项目并培育有机农田,种植有机作物。召稼楼古镇活化可谓是一次区域联动的实践。

 

重塑空间 释放发展潜力

如何避免“千镇一面”“千篇一律”,在改造中真正彰显古镇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是当下古镇在城市更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改造前,相关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原有自然河道被填埋、侵占,存在小商贩集聚、乱搭乱建等情况,村民希望改变环境“脏、乱、差”以及居住配套“远、少、旧”等现状。对此,古镇明确恢复部分水域和原有风貌特色,保持街巷的连续性与丰富性。

 

“受益于恢复的水域,赵元昌故居所在的保南街街区将被打开,与恢复的水域形成亲水公共空间,通透敞亮,一改往日的昏暗。与此同时,赵元昌故居也将作为公共空间对公众开放。”BWSS设计总监钟涛介绍说。

 

如何保护和修缮好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推陈出新,是改造提升过程中另一个思考与探索的关键点。

首先是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赢。古镇更新要让“原住民”安居宜居,重点包括房屋综合改造、公共设施配套,还要完善旅游、娱乐和休闲等功能。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改造方案,古镇保留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街巷系统和水系,不断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条件。

其次是做好古镇建筑保护。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有经专家勘测和甄别、保存程度完好、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面积近1.47万平方米。为传承好文化遗产,项目扩大了保护范围,根据功能分区制定方案计划,建立“一屋一档”。对部分未作保护要求的构筑物、构件及一些老物件进行研判并实施保留措施,如文物保护建筑奚世瑜住宅所在的道南街地面留存刻有标志类字迹的老石材,这些物件是召稼楼历史的记录与见证,未来将根据设计方案再利用。 

相关产品

评论